黄叔琳(1672—1756)康熙辛未,清代藏书家,诗文作家。字宏献,号昆圃。宛平(今属北京)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授编修,时才20岁。此后,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先后任侍讲、刑、吏部侍郎、浙江巡抚、山东布政使等职。家富藏书,藏书之所号为“万卷楼”。学识广博,一生著述甚丰。喜爱人才,尤与方苞交情深厚。时人尊称之为“北平黄先生”。他也能诗,如七古《柏林寺观李晋王画像歌》写后唐庄宗李存勖立誓为父报仇之事,篇幅不长,却刻画出了李存勖的勃勃英气。结尾两句:“卷图四壁起英风,想象沙场万人敌。”语尽而意不尽,余味无穷。再如七律《送孙文博之云南省觐》既描写了友人归家的心情,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句句照应题面,行文颇有法度。著有《养素堂诗文集》及《史通训故补》20卷、《夏小正集注》2卷,《史通训故补》、《文心雕龙辑注》、《砚北易抄》、《诗经统说》等。
清代北京金墩黄氏五子登科的佳话还在现时中传承着,清时,顺天大兴黄村金墩人黄华蕃的五个儿子(黄叔琳康熙辛未科探花,黄叔琬康熙己丑科进士,黄叔琪康熙乙酉科举人,黄叔敬康熙己丑科进士在康熙年间任巡台御史一职,黄叔瑄康熙癸巳科举人),而这个家族的“五子登科”包含着“兄弟同榜(黄叔琬和黄叔敬同为康熙己丑榜进士)”及黄叔琳的“探花及第",这可以说是佳话中的佳话。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康熙辛未科探花黄叔琳,其年仅二十便探花及第(中国古代一甲进士最年轻之一),历任山东学政,江南乡试大主考,浙江巡抚,詹士等职康熙辛未,其在山东任学政其间,以兴贤育才为己任并建白雪,松林两书院,发展当地文教事业,后任浙江巡抚期间,他在当地兴修水利,惩治地方恶霸。不仅在为官时政绩卓越,他在著书,藏书方面也颇有建树,在家中他更是以孝誉著乡里,奉母于九十余岁,雍正帝手书“德门寿母“匾额来表彰他的孝道。黄叔琳少年便进士及第,在他八十岁时还经历了比八十大寿更具世人瞩目的荣耀,乾隆十六年他与此科的进士同赴恩荣宴(清代国家为新近登科的文进士举办的庆功宴),行重赴恩荣之盛举(士子进士登科宴),可以说他是有清一代官员中不多的“全活儿人”,八十五岁卒。他的儿子黄登贤,也继承了黄氏家族的传统,十六岁时考中举人,乾隆元年便进士及第,其历官,户部主事,左副都御史,山东学政等职(父子同为山东学政,相当于今天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一职)他在山东督学期间,效法其父之作为,整顿士习,鼓励文教,最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六十八岁卒。生前遗言“生于山东,死于山东,命也。生于学署,死于学署,数也。吾分止此,夫复何憾!”感人肺腑。可以说黄氏父子为发展山东的文教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