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韵是写传统诗词的金科玉律吗?韵书历史告诉你答案

有人说《平水韵》就是写传统诗词的金科玉律,你认同吗?

咱们先别下结论!看看再说也不迟!下面就先从韵书的历史说起吧。

历代的韵书主要有:

一.相传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的《声类》,但此书已失传。

二.晋代吕静的《韵集》,此书也已失传。南北朝的韵书也大多失传。

三.隋文帝时(公元601年),陆法言、颜之推等人编纂的《切韵》,分为193韵。《切韵》是对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一部集大成的韵书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在韵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

四.唐玄宗时孙愐在《切韵》、《王韵》的基础上,撰写了《唐韵》,分为195韵。《唐韵》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两者的音韵变化并不大。

五.北宋1008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的《切韵》、《唐韵》等韵书编纂了《大宋重修广韵》,分为206韵,简称《广韵》。《广韵》的用字与《切韵》、《唐韵》却有所不同。

六.《平水韵》的成书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公元1223年金代王文郁编写的《平水新刊韵略》,分为106韵,此书已失传;另一种说法是:公元1252年南宋刘渊编写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为107韵,此书也已失传。虽然《平水韵》原书已失传,但能从宋末元初的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中了解到一些大概的面貌。

《平水韵》作为官方韵书,不管是源于金代也好,或南宋也好,其实际施行的时间都不是很长。而在元代和明代则是被官方弃之不用的。从清代用修改版的《平水韵》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平水韵》源于金代的说法更合理一些!当然了,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而已。至于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则是不敢妄下结论的!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_壬子新刊礼部韵略_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七.元代周德清编写的《中原音韵》,是一部以当时“中原雅音”为描写对象的曲韵韵书。

八.《洪武正韵》是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乐韶凤、宋濓等人奉诏编纂的一部韵书,共16卷,分76韵,后修改为80韵。《洪武正韵》的编纂背景是:明太祖亲阅韵书,以“旧韵出江左,多失正音。命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

九.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佩文诗韵》,分106韵。《佩文诗韵》其实就是经过修订的《平水韵》。

十.《中华新韵》是近现代的韵书,根据不同的声韵学理论分为两个版本:一是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的十八韵韵版,二是新中国2005年制定的十四韵部版。

十一.201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通韵》是一部以普通话和《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依据的现代汉语新韵书。是新时代中华传统诗词持续发展的新标志。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_壬子新刊礼部韵略_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由于篇幅的关系,还有很多的韵书,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韵书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唐代人及1008年前的宋代人,写诗用韵的依据是《切韵》和《唐韵》等韵书。宋代人从1008年才开始用《广韵》写诗,而在1223年之前的金代人或1252年之前南宋人及唐代人,根本就没有依据《平水韵》写诗。这是明摆着的历史事实。由此可知:研究唐诗用韵,用《切韵》和《唐韵》比《平水韵》更为合适;而研究宋诗,用《广韵》比《平水韵》更为合适。不过话说回来,不是专业从事传统诗词研究的人员,就没必要研究那么多韵书。而对传统诗词有兴趣的人,用《平水韵》来检查古代诗词还是可以的。

从元代起,“中原雅音”逐渐取代“江南吴音”成为官方语言,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现代普通话其实是南北方语言经过长时间的不断融合后形成的。

从理论上来说,韵书既要适用于传统诗词,又要与现实读音是一致的。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在唐代,韵书和口语还是基本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了。”换句话说就是,音韵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语言的变迁而变化的。

现代汉语拼音的出现,无疑是汉语言划时代的进步。自从汉语拼音被用来拼写中文之后,便大大地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当代国人从小学习的是现代汉语拼音,与人沟通交流讲的是普通话;其中绝大多数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平水韵》是个啥东西。如果现在写诗还强词非得用《平水韵》不可,这其实是不利于传统诗词走向大众的!这里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用《平水韵》写的诗,请问能用古音给读出来吗?如果不能,那按《平水韵》写诗的意义是什么?

与时俱进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总体规律。古人传下来的《平水韵》是只见其形,未闻其声。无法诵读的一些音韵是肯定会被淘汰的,这是声韵改革的必然要求。现代传统诗词的创作要顺应时代和社会语言发展变化的需要,这也是当代诗人走向未来的正道。

正文完
post-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