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言《春秋》为编年史,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六年,共计244年。但想过没有,“年”为何年?“月”为何月?“日”为何日?不妨看僖公十六年,如下: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飞过宋都;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秋,七月,甲子,公孙兹卒。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
由此可见,一、二、三月归春,四、五、六月归夏,七、八、九月归秋,十、十一、十二月归冬,一年有十二个月。同时,以“干支”标记每日。“戊申”后有“朔”,当一月首日。按每月30天,一至四月“日历牌”:
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
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
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
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
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
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
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
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
“壬申”落在三月,“丙申”落在四月。若拉长“日历牌”,那“甲子”落在七月。这说明编制的“日历牌”,符合史实。照此计算,一年360天,必有“闰月”。
《左传》言:僖公七年,“冬,郑伯请盟于齐。闰月,惠王崩。襄王恶大叔带之难,惧不立,不发丧,而告难于齐。”可见,一般将“闰月”加在年尾。那么,“闰月”多少天?
按《周髀算经》说法,一年实际天数“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孔子《说卦》有言甲午月丙戌日,“五年再闰”。也就是五年间两头年份加“闰月”,这等同于四年一闰。据此,求得“闰月”天数:
(365.25-360)×4 = 21(天)
再有,僖公七年有“闰月”,按“五年再闰”,僖公十五年亦有“闰月”。进而推断,僖公十六年首日“戊申”甲午月丙戌日,与上年“闰月”连续标记日期,即“闰月”最后一日为“丁未”。
还有一个问题,何言“王正月”?只是推测,自周平王,王权衰弱,而默许诸侯记史,故有《鲁春秋》。鲁国始于周公,记史必遵《周月》,“以纪于政”。具体说,以公侯在位纪年,按“建子”计月日。何谓“建子”?定“冬至”所在月份为一月,即“正月”。
对此,《左传》言:鲁昭公二年,韩宣子到访,“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