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丁公路,建于1985年3月21日。
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属于纪念遗址性博物馆,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高级军事衙门。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是威海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专门保护管理机构,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88年,国务院公布"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5月16日,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场馆组成
炮台
共筑造9座海岸炮台。以旅顺口口门为界,口1:1比例复原的克虏伯大炮东5座、口西4座,从东至西分别为:老蛎嘴后炮台、老蛎嘴炮台、摸珠礁炮台、黄金山副炮台、黄金山炮台、老虎尾炮台、威远炮台、蛮子营炮台、馒头山炮台。其中除老蛎嘴炮台为穹窑式外,其余均为露天炮台甲午海战博物馆,共配置火炮58门,其中200mm口径以上9门。
陈列馆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该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于2005年3月启动建设,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中科院院士彭一刚教授设计,该建筑构思大胆,造型独特,创造性地将象征北洋海军舰船的主体建筑与巍然矗立的北洋海军将领塑像融为一体,被誉为"20世纪中华百年建筑经典"。
该馆以《甲午战争:1894-1895》为基本陈列,共展出珍贵甲午战争历史图片650多幅,复制了大量甲午战争时期的武器装备,还原再现了多个超写实人物塑像场景,如:"金州曲氏一家投井场景"、"李鸿章在马关谈判场景"等,开辟国内首个"黄海海战"3D影视厅,声光电与多媒体复合再现"威海卫保卫战"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还有大量反映甲午战争的巨幅油画和巨型雕塑。整个展馆分为"序厅"、"甲午战前的中国和日本"、"甲午战争"、"深渊与抗争"、"尾厅"五个部分。
该馆陈列展览由国内著名的鲁迅美术学院艺术装饰工程总公司高水准设计、制作,综合运用先进的陈列展示手段,代表了当今陈列馆展览的最高水平,融真实性、可观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极具视觉冲击力、精神震撼力和感染力。[2]
刘公庙
刘公庙位于刘公岛旅游码头东约300米处的丁公路北侧。传说在汉代,刘公、刘母曾多次拯救海上遇险的船民,后人为了纪念刘氏老人,在岛中部阳坡上建造了一座祠庙,在庙内塑造了刘公、刘母像。从此,南来北往的船只经过此地,船民们都要登岸进庙祈祷,祈求老人保佑他们海上平安。
188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刘公岛护军统领张文宣捐款重修刘公庙。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和刘公岛,刘公、刘母神像被迁往岛外北沟村。现刘公庙是1994年由刘公岛管理委员会投资400多万元移地重建的,占地6000平方米。
龙王庙
龙王庙庙门边有一株雄银杏树,高两丈,干粗,两人合抱有余。庙院内有一株雌银杏树,有一抱粗,每年都结出许多银杏。雄银杏树下有十块青石碑,其中有修庙捐款捐物的功德碑。在龙王庙东墙山头外还有一座小庙,高五尺。里面有一方小石神,门边石上刻有对联,上联被破坏,下联为"未有此山光有我",横批"洪武元年",由此推测该庙为明朝洪武元年的建筑。
龙王庙南面约50米,有一处戏楼。戏楼朝北,下面是戏台,四边各有一抱粗的石柱,撑起四面歇山瓦顶,很是气派。相传,龙王庙处的戏楼,与界石镇楚岘村的戏楼、威海西门里戏楼是按照同一图纸建造。当时,蒿村有一个木匠叫初二。在修建龙王庙戏楼时,初二专程到威海西门里戏楼看了五天,把戏楼所有的木石结构全部记录下来,后来就建成了龙王庙戏楼。
水师学堂
威海水师学堂位于刘公岛西端,是清政府继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之后创办的第四所培训海军军官的学堂,也是清末四所近代海军学堂中惟一一座规模完整、有迹可寻的学堂。北洋水师成军后,李鸿章奏请在刘公岛设立水师学堂,以便就近兼习驾驶、鱼雷、枪炮等技术。该学堂于1889年动工,共建房屋近70间,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1890年6月3日,威海水师学堂建成并开始授课,水师提督丁汝昌兼任学堂总办,下设委员、提调、总教习、洋文教习各一名,汉文教习两名,配有敏捷、康济、威远、海镜四条练船。开设有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和舰炮操法、轮机、天文、地理、泅水等30余门内堂和外场课目。所有规章制度、管理、奖惩等均按天津水师学堂章程办理。由于该学堂地处北洋海军基地威海港内,海军设施均可作为学员实习之用,部分教员也由北洋海军的教练兼任,学员在学堂学习的同时,可上船练习实际操作,这个优点是其他水师学堂所不具备的。
丁汝昌纪念馆
丁汝昌纪念馆是在丁汝昌寓所的基础上辟建而成的。馆名由张爱萍将军题写。丁汝昌寓所是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官宅。按照《北洋海军章程》,除提督外,其他军官终年住船岸上不建衙,不设公馆。寓所建于1888年,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包括前花园、寓所和后花园三部分。在馆前花园处,矗立着一尊高385厘米的丁汝昌铜像。丁汝昌面朝大海,手捧兵书,深谋远虑。
北洋水师提督署
北洋水师提督署是威海重要的古迹之一。清光绪十二年(1887年),朝廷建立北洋水师,并设督署于岛上,习称北洋水师提督衙门,是北洋水师的指挥机关。
北洋海军提督署是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指挥中枢,是国内仅存的、保存完好的清代高级军事衙门,占地1.7万平方米。馆内收藏着近千件珍贵历史文物,海底打捞出水的济远舰前双主炮,每门重达20多吨;内容丰富的塑像、沙盘、模型、图片文物等陈列展览,生动再现了北洋海军兴衰、甲午战争始终的历史。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中有长达18.88米、寓意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的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铭刻着近600位北洋海军将士的姓名、职衔。刘公岛水师学堂是清末四所近代海军学堂中惟一一座规模完整、有迹可寻的学堂。
提督署背山面海,坐北朝南,围以长垣,占地1万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群。沿中轴线有三进院落,分前、中、后三厅。前为议事厅,中是宴会厅,祭把厅在后面。东西跨院问有长廊贯通。大门前左右角楼为鸣金、奏乐和瞭望处,东西两侧是辕门。整个建筑飞檐画栋,雄伟壮观。提督衙门外西南200米处是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寓所。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与日寇激战于黄海。提督丁汝昌和舰长邓世昌英勇奋战,最后壮烈殉国。
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
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中有长达18.88米、寓意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的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铭刻着近600位北洋海军将士的姓名、职衔。
馆藏精品
馆内收藏展示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济远号前双主炮、"济远"铁锚、英国皇家海军训练用鱼雷等海底出水巨型文物,北洋海军将士委任状、望远镜、指南针、怀表等珍稀遗物,使观者重温历史,睹物思人,炮台上复制的甲午战争时期克虏伯大炮,外观逼真甲午海战博物馆,功能齐备,可以操纵演练,再现北洋水师辉煌历史,增进国防海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