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中日甲午战争的国际背景黄娟-经济要闻

中日甲午战争的国际背景黄娟【内容提要】:甲午战争前,各帝国主义国家利用日本作为侵华之马前卒,在中国获得特权,各国利益均占。日本则利用了西方坐收渔人之利的阴谋和清政府的软弱、腐败,发动了甲午战争。这其中,俄国一系纵容,给了日本极大的空间,助长了侵略气焰,沙俄与甲午中日战争有难逃其咎的亲密关系。【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 沙俄 日本 帝国主义 远东 如果把鸦片战争看成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第一次高潮,那么甲午战争则无疑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劫难。《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但大大加强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也揭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第二次高狂潮的序幕,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甲午战争的爆发绝对不是偶然的,我们应该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探讨其爆发的原因。从国内因素来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委屈顺从”、“力保和局”的外交政策、日趋腐败的封建统治,落后的农业经济和软弱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对一触即发的中日战争也缺乏足够的准备,“视东寇无事”“终日唯以听戏纵欲为事,”从而大大刺激了日本的侵华野心。但这绝不是唯一的原因,把甲午战争放在世界的视野下,考察当时复杂的国际背景必将有益于认识战争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十九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为了维持垄断资本,各帝国主义疯狂地夺取海外市场、原料供应和资本输出的场所,掀起了瓜分世界领土的高潮。而当时各帝国对美洲、非洲的分割大多已经完成,“世界分割完毕是这个时期的特点”[i] 于是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便集中到了远东地区。1894年的甲午战争便是在帝国主义之间争夺远东矛盾的时代反映。沙俄、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对待甲午战争的态度与立场,本质上均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绝无半点对中、朝人民利益的维护。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虽有侵华之勃勃野心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但是不成熟的经济使之在侵华的问题上仍有顾虑,古人所论“连鸡不飞”,使它确信,“列强利益不同,各怀鬼胎,彼此勾心斗角,不可能联合”[ii]于是便无所顾虑起来。本文试就俄国在甲午战争上的态度立场,分析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国际背景。一、朝鲜问题在考察沙俄同甲午战争的关系时,首先应该从沙皇的远东政策入手。1888年5月8日沙俄召开了远东“特别会议”。这次会议集中体现了沙俄当时的远东政策。沙俄在会议上分析了“朝鲜位于满俄边境,在相当的情况中它可以成为我国的战略据点”[iii]这无疑暴露出沙俄的战略意图,它已经把朝鲜作为远东政策的焦点,并力图推进这一政策。

沙俄不会满足已经取得的利益,它所要做的是充当朝鲜的保护国。这就不能不使它考察到“朝鲜方面是否会威胁我们的安全”,会上认“朝鲜本身是不足道的,但是由于它的软弱,一旦被别国之一所占有,它可能成为敌视我国的工具。”[iv]那么谁又有可能成为威胁沙俄在朝利益的工具呢?沙俄在比较分析中国和日本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日本在1884年汉城之乱后,由于中国的反对已经改变了对朝鲜的看法,那么无疑,中国就是企图占有朝鲜,并将之作为敌视俄国工具的邻国了。因此,会议反复讨论中国同朝鲜的关系。 以上种种是以说明,俄国对朝鲜早有野心,并暗中把中国假想成为竞争的对手,如何占到上风是才它真正所关心的问题。就在俄国彷徨之际,日本的出现为沙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中日战争一旦爆发,中国势必有所损,从而对于朝鲜地区的控制将有所松动,这不正是沙俄所期盼的吗?“如果鼓励朝鲜政府发展力量,以至超过维持国内秩序的范围时”也是“不符合我们(沙俄)的利益的”而“东京对朝鲜的看法完全符合我们的利益。”所以可见,当时的沙俄不仅把朝鲜作为远东政策的焦点,而且企图利用日本来达到自身的政策目的。另外,1894年7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前,沙俄陆军大臣万若夫斯基在给当时外交大臣吉尔斯的信中也表述了一是日本开战应以沙俄之据点进行示威并适时通知,这有力地证明了沙俄贯彻了1888年会议的决策。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_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原因_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

二、英国问题沙俄的远东政策一方面是朝鲜,另一方面就是中国。1891年3月开始修筑西伯利亚铁路便是对侵华所作的最大准备和努力。而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到19世纪末,英国一直是中国的最大既得利益者,它占有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设立众多工厂、商店,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这无疑使英国成为沙俄最强有力的对手。西伯利亚铁路的兴建使英俄在远东对立更加尖锐,日本早就看出了英俄之间的矛盾,它很清楚只要能够很好地利用它们之间的空隙就能进入到更为广阔的侵华空间。于是日本方面就积极活动,不断争取英国的支持。1894年7月16日,日本的努力有了结果,英日缔结了新的《通商航海条约》这一条约不但解除了英日关系中不平等的性质,重要的是给予日本实力上的一种承认与肯定,也是日后英日同盟的基础。正如英国外相在签约时所言:“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而言,比打败清国的大军还远为有利。”[v]而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天,日本就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英国对于日本的支持与纵容沙俄看在眼里,它很清楚,倘若强硬反对日本,必将使日本和英国联系得更为紧密,这对以后沙俄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大势力是极为不利的,也是沙俄所不愿意看到的。那么沙俄也绝不会把自己搞到同日本公开为敌的尴尬处境的,于是沙俄也不再提及日本从朝鲜撤兵的问题。

三、清朝问题一直以来,清朝的统治者都满心希望沙俄会出面调和中日关系,由别人来解决战争的危机,做着自欺欺人得美梦。对于中国的请求,沙俄一直地虚与委蛇,使清朝统治者一直充满了幻想,把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放在了慈禧六十岁“万寿大典”上,没有对战争进行充分的准备。不难看出沙俄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要维护自己的殖民利益。他不愿中日开战,因为这是在朝鲜问题的一大冒险。而一旦开战,他又不希望是中国胜利,因为这很可能把朝鲜这块肥肉送到中国的嘴里。若是把日本公开放到自己的对立面上,不但暴露了自己的侵朝野心,也不利于以后在中国问题上同英国的较量。而沙俄态度看似不“明确”的“明确”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却给日本创造了胜利最为关键的时机。四、具体政策(一)赞成日本出兵(6月初―6月中旬)沙俄在得知日本己经派遣部队进入朝鲜之后,是这样认识的:“中国军队派往朝鲜是为了镇压叛乱,而日本军队,据日本外务大臣得证,是纯为侨居朝鲜的日本居民以及日本公使与领事馆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在沙俄看来中国是绝不会满足于对暴动的镇压与平定,很可能留驻朝鲜并控制朝鲜。这显然是与其远东政策相冲突的。日本在得知沙俄认为“保护日本在韩臣民及商业是必要的赞成我国之暴动”后更是有恃无恐了。

不管沙俄的这一“赞成”是出于天真的信任,还是别有用心的纵容,他都为日本创造了好的时机与舆论。(二)谋求扩大权益的调停(6月下旬)6月22日喀西尼再次致电吉尔斯,言称李鸿章称,叛乱已平定,而中日双方在场使两国无法避免武装冲突,希望以俄国的名义调停,并认为沙俄在此事件中有优先权,这正是沙俄所期盼的。若能担任此调停工作必将“大大增加沙俄在朝鲜及整个远东势力并足以消除在朝鲜发生不可避免而对俄方甚为不利的武装冲突的可能。”[vi]为了争夺朝鲜俄日开始有了冲突,沙俄的居中调停显然是为了谋求在朝的利益。(三)对日强硬措辞 吉尔斯在仔细权衡之后,在沙俄的批准之下,改变了以往的决定。在6月28日给希特罗源的电报中加上了强硬的措辞,“提示日本政府,如果它在与中国同时撤退朝鲜军队一事上故意阻难,则它应负严重责任。”[vii]从本质上讲这都是为推行远东政策服务的。(四)有偏向的中立沙俄政府从维护殖民利益目的出发,并没有采取喀西尼的强烈要求,而是在朝鲜局势有一触即发的情况之下,反而要求保持“尊严”,而是为避免与日本的公开为敌、直接冲突,俄国积极干涉中日战争是不符合本国利益的,最明智的办法是得鹤蚌相争之利,等待时机是唯一要做的事情。

综上,日本巧妙的利用了俄英之间的矛盾,利用了它们坐收渔人之利的心理,待战机酝酿成熟,遂于1894年借助朝鲜政府镇压东学党起义为名悍然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日本这个具有浓厚封建残余的军事资本主义国家,从一开始就强烈地要求对外侵略扩张,“并把侵朝中国作为实现‘大陆政策’的关键。”[viii]欧美列强尤其沙俄从自身利益出发,推波助澜,助纣为虐,一步步把中国和朝鲜推倒了战争的漩涡,沙俄再战争中扮演了一个并不光彩的角色。日本军国主义倚仗其军事上的优势,充分利用微妙的国际关系有恃无恐地向中朝两国不宣而战,最终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不论从日本本身的目的,当时的国际环境来看,这场不可避免的中日之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中国被殖民、瓜分的命运。

正文完
post-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