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贡献的人犹如伯牙和子期一样互相欣赏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撰写了无数警醒国人精神独立的作品,其文学造诣以及精神思想一直处于登峰造极的地位。而毛主席作为中国人民的领袖,不仅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也是一位爱好文学的“知识青年”。

这两位在不同领域对新中国成立卓有贡献的人,就犹如伯牙和子期一样,惺惺相惜,互相欣赏。一方面毛主席曾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另一方面鲁迅在读了毛主席写的词后,给出的评价居然引得主席哈哈大笑,点头表示中肯。

我就是那个“红色山大王!”

鲁迅和毛主席虽然一生也没有见过面,但对彼此的存在特别留心,彼此关照,作为爱国积极分子鲁迅特别关注毛主席的动态。

在1931年,他向当时的左联文委书记冯雪峰和茅盾询问中央苏区和毛主席的情况时表示特别佩服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的成绩,他们的勇敢坚决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此后也在面见陈赓的时候,听他讲述了红军英勇奋战的情形和很多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他表示红军战争的情节总比小说中的故事更加扣人心弦,余音绕梁。

亥年残秋偶作翻译_亥年残秋偶作_亥年残秋偶作注释

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从上海迁入了中央苏区江西瑞金。在推选教育部长的时候,博古提议鲁迅主持中央苏区的教育工作。

但对鲁迅有着深厚了解的冯雪峰提出了反对,认为此项工作低估了鲁迅作为文坛巨匠的作用,他有着更重要的使命—警醒国人时刻投入革命斗争!对鲁迅作品颇有研究的毛主席也表示:“鲁迅当然是在外面的作用大。”

亥年残秋偶作注释_亥年残秋偶作翻译_亥年残秋偶作

亥年残秋偶作翻译_亥年残秋偶作_亥年残秋偶作注释

1934年,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冯雪峰与当时被排挤的毛主席见了一面。毛主席向他表达了从没有见过鲁迅的遗憾,他说:“五四时期我正值在北京,我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都有过交流,就是没见过鲁迅。”

对此,冯雪峰特别详细地与毛主席讲述了上海的工作和左翼文艺阵营的活动中鲁迅的情况。并告诉毛主席一句流传很广的评价:“有一个日本人说过,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中国人懂得中国情况,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主席。”

毛主席听后连连点头肯定地说:“这个日本人总结得很对,他认为鲁迅了解中国国情,这是极对的!”

亥年残秋偶作翻译_亥年残秋偶作注释_亥年残秋偶作

冯雪峰还告诉毛主席,鲁迅在读过他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进入井冈山时写的《西江月·井冈山》诗词时表示:“颇有山大王的气势!”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对此评价毛主席哈哈大笑,因为他知道鲁迅是了解自己革命理想的,他在上井冈山之前的演讲中就表示要做“红色山大王!”

鲁迅在文坛颇有气势,对旧社会以及旧思想的批判,他一直有别于其他文人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的道貌岸然,而是以“毒舌”著称,其中不乏有些民国大家也逃不过鲁迅的针锋相对,比如:徐志摩、钱玄同、林语堂、梅兰芳、沈从文、刘半农等等。

而这次对毛主席这篇颇具白话文文风的作品,没有指出其文学造诣有待提高而是给予肯定,实在令当时处在低谷时期的毛主席觉得遇见了知己。

亥年残秋偶作注释_亥年残秋偶作_亥年残秋偶作翻译

亥年残秋偶作翻译_亥年残秋偶作_亥年残秋偶作注释

惺惺相惜互相欣赏

1935年,毛主席等共产党人成功突破了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经过三爬雪山,三过草地的长征后,胜利到达了陕北,保留了革命力量,发展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鲁迅听闻红军胜利会师后十分开心,写下了著名的《亥年残秋偶作》一诗,其中“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正是表达了作者对于远在陕北的红军无限的牵挂之心。

1936年,鲁迅和茅盾在第一时间向中央红军发表了关于东征胜利的贺信:‘“英勇的红军将士们,你们的英勇斗争和伟大胜利,是中国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国人民期待你们更大的胜利,一直担任你们的后盾,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中国的未来!”

亥年残秋偶作_亥年残秋偶作翻译_亥年残秋偶作注释

1936年,在上海的“托派”组织写信给鲁迅,对中国共产党人以及革命路线加以攻击,企图挑拨鲁迅与中共的关系。

当时病重的鲁迅口述反击道:“你们的理论确实比共产党人高超得多,简直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无奈这是日本侵略者喜欢的理论…”,“对毛主席引以为同志,我自认为是光荣而高尚的!”

这是第一次鲁迅在文中写出主席的名字,而且是正义而光荣的喊出的,正因为遇到了这位“知己”,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讲话中都称赞鲁迅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党和国家人民的好战友!

亥年残秋偶作注释_亥年残秋偶作_亥年残秋偶作翻译

亥年残秋偶作_亥年残秋偶作注释_亥年残秋偶作翻译

毛主席波澜一生文采斐然

“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首毛主席当年启蒙时看到的《盛世危言》中的诗句,一直激励着他肩负“天下兴亡亥年残秋偶作,匹夫有责”的革命重任。

让他从一名进步学生发展为响应武昌起义的湖南新军士兵,到新民学会的创建者,进而到发起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建立中央苏区,反击国民党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全民起义的抗日战争、国共两党的解放战争再到创建新中国!

亥年残秋偶作注释_亥年残秋偶作翻译_亥年残秋偶作

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中,诗歌常常伴随他左右亥年残秋偶作,他不仅喜欢阅读诗词,也喜欢写作诗词。比如著名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其文风通常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对平平仄仄要求不高,不会因循守旧,多是描写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和豪情气概的革命理想。因此往往一经出品,总是很接“地气”地在人民群众中流传。

小结:

作为两位对新中国民族觉醒与民族未来起着重大作用的伟大人物,毛主席和鲁迅虽然一生都没有见过面,但是凭借着同样的爱国之情,始终站在一个统一战线上,一起并肩作战,合作无间,他们彼此关心,彼此欣赏。正如毛主席所说:“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正文完
post-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