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鲁迅是什么人?是两个真正懂中国的人。
说到毛主席和鲁迅,我们都很熟悉,他们都是20世纪的伟人。两人虽未谋面,但对彼此早有了解,毛主席就曾说过:“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在毛主席和鲁迅互相懂得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冯雪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他们之间成功架起了一座桥梁。
图 | 毛主席
1933年年底到1934年1月,冯雪峰因为叛徒的出卖,被迫转移到中央苏区工作。那时候,毛主席听说冯雪峰是从鲁迅身边过来的,非常高兴,经常找其聊天。
有一次,毛主席到冯雪峰的住处,风趣地说:“今晚约法三章:一不谈红米南瓜;二不说地主恶霸;我们不谈别的,只谈鲁迅。”
当时,冯雪峰见毛主席对鲁迅如此神往,于是便把一件他在上海听到的事告诉给了毛主席:曾有个日本人说,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
听到这件事后,毛主席当即哈哈大笑,他并未完全否定,也没有完全肯定,只是说:“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当然,这些只不过是某一位日本人自己的看法,并不具有权威性。而毛主席说的“鲁迅懂中国”,却有其考究之处。
鲁迅深懂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尤为深刻和尖锐,这是无与伦比的。他通过这些传统文化,认识到中国的政治,道德,人情,世故,民俗……
图 | 鲁迅
他曾无情地披露了暴发户,假革命,叛徒的丑恶嘴脸,同时又对民众的麻木感到痛心。因为敢于正视国人的劣根性,鲁迅被有些人说成尖酸刻薄,其实,这往往表明他说到了痛处,说到了深处。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酣战一生的鲁迅没有等到天明,就永远合上了他那浓眉下的双眼。
鲁迅先生去世后的上海,各界职工以及人民群众,在我党地下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怀着崇敬而又悲伤的心情,为鲁迅先生举行了悼念活动和葬礼。
闻讯赶来悼念的人越来越多,画家力群和曹白正在为鲁迅先生速写遗容,日本须藤医生用石浆给鲁迅先生翻了面模。每个人都沉默着,注视着这位用笔战斗了一生的民族英雄。
19日下午3时,鲁迅先生的遗体转移至万国殡仪馆,第二天,上海156个团体,近万名群众前来瞻仰鲁迅先生的遗容。上海工人救国会在挽联上写着“民族之光”,街上,身背书包的小朋友失声痛哭,只想再次看到鲁迅先生。
22日下午2时,是鲁迅先生出殡的仪式。当时,许广平捧着《献词》走在前面,她的身后,是执绋者,其中就有蔡元培,宋庆龄,沈钧儒,郁达夫,叶圣陶等人,在后面,便是送殡者,他们唱着悲壮的悼歌,一步一步朝着虹桥万国公墓走去。
墓前,蔡元培,宋庆龄,沈钧儒等人先后发表了安葬演说,胡愈之朗诵了哀词,然后就在凄绝的哀乐中,上海民众代表王造时,沈钧儒,李公朴将一副白底黑字的锦旗盖在了鲁迅先生的灵柩上,上面写着三个大字:“民族魂”。
图 | 鲁迅先生逝世
这是当时上海的场景,而远在千里外的延安,同样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气氛中。鲁迅去世后,中共上海办事处主任冯雪峰在第一时间向组织报告了鲁迅逝世的消息,毛主席得知后悲痛不已。
为了尽可能悼念鲁迅,毛主席电令刘少奇同志在国统区组织群众性的悼念活动。除此之外,毛主席还提议,在延安创办三所以鲁迅命名的教育文化单位:鲁迅艺术剧院,鲁迅师范学校和鲁迅图书馆。
1936年10月30日,中华苏维埃政府在保安为鲁迅举行了追悼大会,毛主席出席并发表了讲话。
1937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周年祭日,毛主席在陕北公学做了《论鲁迅》的演讲,这次演讲,是他第一次公开评价鲁迅。
1938年4月,就像毛主席之前提议的那样,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学院”。
之后的日子里,毛主席多次悼念鲁迅,在他看来,他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而鲁迅对于毛主席也是敬佩和信任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两位互相欣赏,相知相契的伟人,终生却未能相见。
早年间,毛主席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那时候的鲁迅,刚好在北京大学上课,两人本来有很多次见面的机会,但因为各种原因,最后都失之交臂。
不过俗话说得好:“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毛主席和鲁迅虽然没有见过面,但他们之间的“交流”一直都在,或是通过冯雪峰,又或者通过对方的书籍文字。
鲁迅认为,毛主席的诗词有“山大王”的气概,为什么会给出这种评价呢?
上文我们就提到过,冯雪峰是1933年年底到1934年1月到毛主席身边,也是那个时候他将鲁迅的评价转告给毛主席。
图 | 冯雪峰
所以,根据时间上来说,鲁迅读到的,应该是毛主席在1933年及在这之前写过的诗词,但具体是哪一首,冯雪峰并没有清楚的说明。
不过,我们也不难推断,通过查找,我们可以大致确定,鲁迅应该是读了毛主席在1928年秋天写的《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人宵遁。”
可以说,这首词还真是有“山大王”的气概,其中的胆量,战况,豪气跃然于纸上,让人仿佛置身在井冈山之中。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酷爱读书。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我之所以能坚持不懈地读书,不是因为毅力,而是因为兴趣。”
是的,毛主席阅读鲁迅的著作,确实是因为兴趣大,有时候一本书要反复读上好几遍。在毛主席卧室的床上,床边的桌上,都摆着大字本《鲁迅全集》。
毛主席说:“我就是爱读鲁迅的书。”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毛主席第一次阅读到鲁迅的作品。那时候,鲁迅经常会在《新青年》上发表一些白话小说和杂文,对于《新青年》的热心读者毛主席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图 | 《新青年》
1922年4月,毛主席和妻子杨开慧住在湖南长沙,在他的家里,有一位女青年,名叫张琼,是湖南衡阳人,当时为了革命,依然决然脱离家庭,来到长沙。
有一天,毛主席问张琼:“你这个千金小姐,为什么要来长沙闹革命啊?”张琼听到后,将自己在1919年阅读鲁迅写的《狂人日记》后所受到的启发告诉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听后非常敬佩地称赞道:“鲁迅真了不起,那些议员名流的千百篇宣言,都不及鲁迅的一篇小说。”
从毛主席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对鲁迅是多么的推崇啊。
延安时期,毛主席在陕西第四中学的小图书馆里,发现了鲁迅著作的单行本,这让他喜出望外,当即借阅了3本。
几天后,毛主席的秘书到小图书馆帮他还书,同时又借阅了几本新的。很快,新借的书又看完了,于是秘书便把剩下的几本单行本全部都借了过来。
要知道,那时候的延安,百事待举,毛主席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事情需要处理。但就是在那个时候,毛主席花了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将鲁迅的这些单行本全部看了一遍,可见他对鲁迅的文章是有多么地喜爱。
1938年1月12日,毛主席给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艾思奇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我没有《鲁迅全集》,只有几本零的,《朝花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
后来,毛主席终于拥有了一部《鲁迅全集》,那一刻,真是如获至宝。要说起这部《鲁迅全集》,得到它还真是不容易。
那年的8月,上海出版了一部20卷本的《鲁迅全集》,当时只印了200套,为非卖品,毛主席得到的是第58号。
图 | 《鲁迅全集》
这部《鲁迅全集》,还是通过党的地下组织,好不容易从上海辗转到陕北根据地。赠送给毛主席的。
自从得到这部《鲁迅全集》,毛主席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这部《鲁迅全集》,跟随毛主席转战南北,行军走到哪里,它就在哪里。
从延安到西柏坡,从西柏坡到北京中南海,,沿途有很多书籍不得不丢弃,但这部《鲁迅全集》却一直伴随毛主席左右。
建国后,毛主席每次翻看这部《鲁迅全集》,都会忍不住感叹:“这套书保存下来不容易啊!那时候打仗,说转移就要转移,有时候还要和敌人交火,这些书都是分给战士们背着,他们既要行军,又要打仗,所以书能保存到现在,首先就得感谢曾经那些帮我背书的同志们。”
1949年,毛主席率领中国政党代表团访问苏联,在那次行动的随行书籍中,就有这部《鲁迅全集》中的几本。
那时候刚到莫斯科,外事活动频繁,但毛主席还是坚持抽出时间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一天,毛主席刚刚结束外事活动回到住地,因为离吃饭的时间还有半个小时,于是他又拿起一本鲁迅的作品读了起来。
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毛主席总是非常投入的。工作人员已经把饭菜放在了桌上,他都顾不得吃上一口,聚精会神地看着。
图 | 毛主席
后来,工作人员轻声地催他吃饭,他的眼睛却死死地盯着书本,说道:“还有一点点,看完就吃。”有时候毛主席读到精彩的部分,甚至还会激动地欢呼:说得好!对于这一点,工作人员也是颇为无奈。
看完这些书后,毛主席才开始吃饭,他一边吃,一边笑着对工作人员说:“我就是爱读鲁迅的书,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以前在延安的时候,晚上看鲁迅的书,常常会忘记睡觉。”
每次读鲁迅,毛主席都会一字一句,非常认真,非常用心地思索。我们都知道,毛主席读书,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常常用笔在书上圈圈画画,有时候还会留下一些简明批语。
毛主席说:“对鲁迅的杂文,我要读上两三遍才懂。”这一点亥年残秋偶作,从他的这些圈圈画画中就可以直接看出。
多少年,毛主席一直都在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直到他去世前夕,卧室的床上,桌子上,书架上,都摆放着《鲁迅全集》。
可以说,毛主席读世间任何书籍,都没有像读鲁迅的书那样,终生不辍。这一点,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可以说是大有体会。
比如给毛主席当过一段时间侍讲的芦荻就曾说过:“主席非常推崇鲁迅,每次讲话的时候,都要提到他。”
不仅如此,毛主席的亲属,也深受他的影响,积极读鲁迅的书。那时候,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从莫斯科回到延安,毛主席一上来就问:“你在苏联也经常读中国书吗?”毛岸英回答说:“经常读,比如《红楼梦》,《水浒传》,还有鲁迅先生的书。”
听到这里,毛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除了大儿子毛岸英,女儿李敏也读过鲁迅的书。这一点,还是毛主席的护士孟锦云发现的。
图 | 毛岸英
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身为护士的孟锦云奉命整理毛主席的遗物。当时她在床头的书桌上,发现了一本厚厚的《鲁迅选集》,这本选集里,就有李敏写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信中就提到了李敏读鲁迅作品的相关事情。
除了喜欢鲁迅的书,毛主席还爱读鲁迅的诗,不管是旧体诗还是新体诗,毛主席都爱读。
1959年3 月,文化出版社刻印了一册线装本的《鲁迅诗集》,该集一共收录了47题54首诗,每首诗,毛主席都会反复诵读。
毛主席读鲁迅的诗,不仅会思考其时代背景,思想情感,艺术技巧,有时还会研究里面典故的来源。
对于鲁迅的旧体诗,毛主席在欣赏之余,还会对某句诗进行改写,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看法。
比如,1959年12月,毛主席改写过鲁迅作于1935年12月的《亥年残秋偶作》,原诗是这样写的: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毛主席改成:
“洗攀飞翼通身暖,苦坠空云半截寒。悚听自吹皆圣绩,起看敌焰正阑干。”
也许是因为太爱鲁迅的诗,毛主席除了诵读外,还爱写鲁迅的诗,尤其是在练习书法的时候。
图 | 鲁迅
1958年,我党在武昌召开党的第八届六中全会,期间,著名演员粤剧演员红线女随团应邀为全会表演节目。
在演出结束后,红线女请求毛主席给他写几个字,毛主席当即答应了下来。那天晚上,毛主席书写了一联鲁迅的诗交给红线女。
在毛主席看来,书写鲁迅的诗句亥年残秋偶作,既可以进一步理解诗的意思,又能够进一步了解鲁迅,何乐而不为呢?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会很好好奇,毛主席为何如此推崇鲁迅先生?难道仅仅只是因为他们的心是相通的吗?其实不然,毛主席之所以这样做,还在于鲁迅先生身上的精神。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经常谈论鲁迅,这个我们在上文中就有提到。不过,毛主席谈论鲁迅,大多都是在文章,报告,讲话中提到的。那么,有没有专门集中论述鲁迅的讲话呢?答案是有的,而且就在《论鲁迅》这一篇中。
毛主席在这篇著名的演说中论述了鲁迅的伟大精神,并且认为鲁迅的一生都贯穿了这种精神。
要想知道这种精神是什么,就不得不说说鲁迅的三个特点。第一,鲁迅具有政治远见;第二,鲁迅具有牺牲精神;第三,鲁迅具有牺牲精神,这三个特点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伟大的“鲁迅精神。”
在毛主席心中,鲁迅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是一个坚强的战士,他以笔为刀,狠狠地刺向他所憎恶的一切。
其实在毛主席的《论鲁迅》之前,还有很多我党的领袖人物,他们都对鲁迅做过自己的评价和支持。
比如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同志,他竭力催促鲁迅多写文章,并对鲁迅所写的小说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狂人日记》刚一发表,就收获了非常重大的反响。
除了陈独秀,李大钊也对鲁迅做出过自己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一个俞受迫害俞要反抗的战士,在新文化运动中扛起了一面大旗。
1938年4月28日,毛主席在《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提到过:要以鲁迅的方向为方向,这是毛主席第一次提出“鲁迅的方向”这一概念。
随后他又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进一步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他对鲁迅的评价是最多的,也是最高的,甚至还称鲁迅为“中国第一圣人”。
这时可能有人会说了,毛主席之所以对鲁迅会有如此高的评价,或许只是因为他太喜欢鲁迅了。
其实不然,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既有冷静的分析,又倾注了全部情感,终其一生,这一点都没有改变过。
这两个伟人,心灵相通,但却素未谋面,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在思想和情感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我想,这就是真正的知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