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作诗填词的时候,常常遇到押韵的问题。例如有的词不符合词韵,却符合诗韵。唐朝人作诗不用宋朝人编制的平水韵,但是大多符合平水韵。这是因为韵书一脉相承而来。
下面,老街梳理一下韵书的渊源,以及106部平水韵与206部广韵的异同,建议收藏备查。
诗词韵书的起源与发展
古人作诗依据口语来押韵,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李登编著的《声类》,以及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
隋朝时,陆法言编制193部《切韵》,这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著述。后来作诗填词用的韵书壬子新刊礼部韵略,都是逐代继承和改编了《切韵》而来。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孙愐根据《切韵》编著195部《唐韵》,上、去二声各多一个韵部。
北宋范镇《东斋记事》记载说:“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遂废”。
可知白居易、李商隐这些诗人作诗,应该遵守《唐韵》来押韵,科举考试中有诗赋创作,也必须以此为准。
但是,前面提到的这些韵书,都已经亡佚了。
到了宋朝,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 1008 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旨”在前代韵书基础上编修而成《大宋重修广韵》。后来,宋仁宗下旨令丁度等人重修韵书,宝元二年(1039年)成书《集韵》。这些都是官修的韵书。
南宋时代,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个韵部。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
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平水韵。
《大宋重修广韵》、《集韵》都是206个韵部,比较贴近唐朝作诗使用的《唐韵》,后来合并为《平水韵》106个韵部 。
下面是平水韵与广韵、集韵的韵部对照表,建议收藏。
1、上平声 15韵
一东 、二冬(锺)、三江、四支(脂之)、 五微、六鱼、七虞(模)、 八齐、九佳(皆)、 十灰(咍)、 十一真(谆臻)、十二文(欣)、十三元(魂痕)、十四寒(桓)、 十五删(山)。
2、下平声 15韵
一先(仙)、二萧(宵)、三肴、四豪、五歌(戈)、 六麻、七阳(唐、八庚(耕清)、九青 、 十蒸(登)、十一尤(侯幽)、十二侵、十三覃(谈)、 十四盐(添严)、十五咸(衔凡)。
注:十四盐(添严)、 十五咸(衔凡), 集韵同此;但是《 广韵》作3部: 盐、添通用, 咸、衔通用,严、凡通用。
3、上声 29韵
一董、二肿 、三讲、 四纸(旨止)、五尾、 六语、七麌(姥)、 八荠、九蟹(骇)、十贿、(海);
十一轸(准)、十二吻、十三阮(混很)、十四旱(缓)、十五潸(产)、十六铣(狝)
、 十七篠(小) 、 十八巧 、十九皓、二十哿(果);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荡) 、 二十三梗(耿静) 、 二十四迥(拯等)、二十五有(厚黝) 、 二十六寝、二十七感(敢) 、二十八琰(忝俨)、二十九豏(槛范)。
注:二十四迥(拯等),《集韵》、《广韵》均作2部: 迥独用,拯、等通用。
4、去声 30韵
一送 、二宋(用)、三绛 、 四置(至志)、五未、六御 、七遇(暮)、八霁(祭)、九泰 、 十卦(怪夬);
十一队(代废)、十二震(稕)、十三问(焮)、十四愿(慁恨)、十五翰(换)、十六谏(裥)、十七霰(线)、十八啸(笑)、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个(过)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宕)、二十四敬(诤劲)、 二十五径(证嶝)、二十六宥(候幼)、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阚)、 二十九艳(掭酽)、三十陷(鉴梵)。
注:
十一队(代废),《集韵》如此。《 广韵》为2部: 队、代通用,废独用。
十三问(焮),《 集韵》如此;《 广韵》为2部: 问独用,焮独用。
二十五径(证嶝),《集韵》、《广韵》均2部: 径独用,证、嶝通用。
5、入声 17韵
一屋、二沃(烛)、三觉、四质(术栉)、五物(迄)、六月(没)、七曷(末) 、八黠(鎋)、九屑(薛)、十药(铎);
十一陌(麦昔)、十二锡、十三职(德)、十四缉、十五合(盍)、十六葉(帖业)、十七洽(狎乏)。
注:五物(迄),《集韵》如此,《广韵》为2部: 物独用,迄独用。十六葉(帖业)、十七洽(狎乏),《集韵》如此,《广韵》为3部: 葉、帖通用,洽、狎通用,业、乏通用。
结束语
另外,唐宋人作诗填词,都是用诗韵。
《词林正韵》出现在清朝,是戈载按照唐宋词押韵的实际情况合并归纳而成,分平、上、去三声为14部,入声为5部,一共是19个韵部。
词韵有很多疏漏之处,有的词符合诗韵不符合词韵。我们常常会发现宋词不合词韵的情况,因为宋朝没有词韵,都是按照诗韵来押韵的。
@老街味道
奇秀自然痴,百花独一枝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老街味道原创诗词菩萨蛮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