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学说的经典书籍。
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之后,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短暂地沉寂,到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学说就开启了开挂模式。
自汉初至隋朝建立,无论朝廷采用荐举制、察举制,还是征辟制招纳人才,但凡不懂儒家治国安邦的知识,就很难进入国家公务员体系。
隋唐开启科举考试以后,《四书五经》更是必考科目,不能对此烂熟于心,就很难登上天子之堂。
为何《四书五经》这么牛叉,又是一些啥东东呢?敬请友友们听豹眼慢慢说来。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时间在战国前期。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其主体思想就已经创立。孔子去世后周易安邦治国的典籍,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其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道:
"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写的意思,《论语》就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纂写成书之意。
全书共20篇计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以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言论收录而成的著作。孟子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其中,我们熟知的《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名篇,都出自《孟子》一书,现都已经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
与《论语》相似,《孟子》一书也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于儒家经典著作。
二者区别之处,在于《孟子》的部分著作是自己亲自操刀而成,这与《论语》略有不同。
全书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卷;《公孙丑》上下卷;《滕文公》上下卷;《离娄》上下卷;《万章》上下卷;《告子》上下卷;《尽心》上下卷等。
考诸《孟子》部分篇章,孟子所见到当时的国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等人,皆称谥号,恐怕不是孟子亲自所作;记载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绝非孟子之所为。
因此,《孟子》部分著作的编者极可能是其弟子,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
《大学》与《中庸》
《大学》与《中庸》都是《礼记》里面的文章,其中《大学》是《小戴礼记》的第四十二篇,《中庸》是其第三十一篇。
《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子所作,后世考证实为秦汉时期儒家作品。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尽管还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对《大学》极为推崇,并为其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庸》相传为战国时期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在南宋之前也没有单独刊印过,亦从属于《礼记》。
《大学》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可谓是有目标,有具体的行动措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中庸》则强调“诚”,把“诚”视作整个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将对“诚”的追求作为“人道”的准则。并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
像真诚做人、以理驭情、克服偏见、以身作则、以德治国等等都是《大学》所倡导的理念;像慎独中和、相时而动、道在人为、明辨是非、难能才可贵、道在身边、安分守己、循序渐进、知书达理、以孝为本、心诚则灵、积跬步以至千里、以诚为本、与时俱进等等思想都是出自《中庸》。
可见,中庸之道并非迂腐、缺乏个性、走中间路线、不思进取的代名词。
《中庸》通篇都在告诫世人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这是多么高深而富有哲理的思想,后人岂能不读读呢?
经过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更是把《中庸》、《大学》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四书》就被官方指定为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五经》又简称“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是六经,还有一部《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由于后来《乐经》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诗经》
《诗经》就是《诗三百》,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11篇周易安邦治国的典籍,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是大家所熟知的,这里就不多啰嗦了。
《尚书》
《尚书》又名《书经》,现在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由于“焚书坑儒”的缘故,许多典籍都丢失了。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被称为《今文尚书》,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部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和伪《古文尚书》25篇。这就是今天能够看到的《尚书》合订本。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尚,一种说法是“上”,即“上古之书”;另一种说法是“尊崇”之意,就是人们尊崇的书;还有种说法是“尚”是代表君上(君主),是臣下对君上的言论记载。
《礼记》
《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据说是西汉戴圣所编纂。
《礼记》有《曲礼》、《檀弓》、《月令》、《礼运》、《学记》等四十九篇,《四书》中的《大学》、《中庸》就出自这部著作。
《礼记》大多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内容庞杂,上至王室之制,下至民间之俗,无不涉及,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周易》
《周易》即《易经》,也有说是《易经》之一,因为有观点认为《易经》是三易,包括《周易》、《归藏易》和《连山易》。《归藏易》和《连山易》已经散失,现在只能看到《周易》,因而提起易经一般说得就是《周易》。
《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指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和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
《春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是鲁国史官记录当时该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同时,鲁国史官也记录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
《春秋》作为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时期各国大事,所起作用早已超出了史书的范围。特别是《春秋》遣词造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史学家奉为经典。
《四书五经》作为封建时代学子们的必修课,但其地位也有所不同
汉初文景之治时期以“仁孝”治天下,汉武帝“独尊儒术”,这已经确定了儒家学说在学子学业中的重要地位。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创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之后,直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时1300年,其间尽管历朝历代考试内容及形式屡有变化,但其核心从没有离开过《四书五经》的范畴。
特别是南宋以后,《四书五经》被官方正式列入基本书目,成为儒生学子的必读书籍。
极端的情况下,还出现了《八股文》,也就是以《四书五经》作为标准答案,与之不符就被判不及格。这虽然约束了学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四书五经》的重要性。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权威的典籍,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基础,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文化和思想的记录和总结。
《四书五经》其中不乏许多优秀名篇,除了编入中学教科书的篇目之外,高考或许涉猎不多,但静下心来读一读,定会受益匪浅。